第28章 三人俱是识山人(3/3)
道之不欲见坡,或以东坡为贵人之故也。元佑四年(1089),大年初一。
紫宸殿正旦大朝会,苏东坡进献了《教坊词致语口号》。宋制,每逢元日、五月朔或冬至日,是一年大朝会的日子,此时群臣奉贺上寿,皇上若无事不视朝,则表贺于阁门。
紫宸殿是内朝议事之处,也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内宫性质的殿堂。殿的前堂日常办公,后室则是休息的处所。关于紫宸殿的仪仗礼仪,《雍录》记载说:宣政殿谓“正衙”,设皇帝仪仗;紫宸殿是便殿,无仪仗,入此殿亦称“入阁”。每逢皇帝御紫宸殿,则从前面的所谓“正衙”宣政殿传唤仪仗,由阁门而入。在宣政殿前候朝的百官,也随之而入。
上元节,东坡先生侍宴端门,唱和了王晋卿的梅花诗,又分别给程之邵(字懿叔)与史彦明致简问候。时年七十六岁的王克臣(字子难)卒,苏东坡为之作了挽词。此人上年曾以朝议大夫的身份出知郑州,故后人称之为王郑州。
何去非(字正通),福建浦城官路河村人,早年学识丰富,累举进士不第。
元丰五年(1082),神宗诏命朝臣推举硕学之士并临轩策士,去非得中书舍人。经大臣曾巩力荐,在宫廷对策时,侃侃而谈古今用兵之要略,议论宏焯,词理优赡,神宗大为赞赏,即任他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。不久,升为左侍禁武学教授,受命校订武经《孙子》、《武子》等七本书,统称《武经七书》。书成,升博士。
《武经七书》一书还被钦定为武学官书。高宗时规定,凡武学都要读《武经七书》,考试以该书命题。
何去非升任博士八年后,苏东坡看了他的一些着述,觉得他才力有余,见识高远,谈论历代兴衰成败的原因时,见识高过常人很多。
老何本是一介儒生,不喜欢作武官,但又不敢拂了朝廷的旨意,苏东坡其深感文章笔势雄健,阅视高远,仅授为武职不妥,写《举何去非换文资状》,以为“去非虽善论兵,然本儒也,不乐为武吏。又其他文章,无施不宜,欲望圣慈特予换一文资。”
哲宗诏准,加何去非为承奉郎,博士如故。
王巩收藏有驸马爷王晋卿所画的着色山图,东坡先生有感于他们三人的经历:
东坡谪黄州五年,定国坐累谪宾州盐酒税三年,王晋卿亦徙均州三年。苏东坡以“三人俱是识山人”为题,在画上题了两首诗。
此时,吕昌朝(字潜叔)要出知嘉州,苏东坡亦作诗为之送行。
喜欢大宋网红苏眉山请大家收藏:(www.csw888.com)大宋网红苏眉山(丝袜小说网)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