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章 惇拜相,东坡之噩梦开始(2/4)
关于度牒,原本是封建朝廷对于已经得到公度、成为僧尼者所发放的证明文件。度牒发放的主要目的,是为了防止私度僧尼,有效控制僧尼数量。度牒详细记载了僧尼原籍、俗名、年龄、所属寺院、剃度师名及所属官署。持有度牒的僧尼,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,可以取得政府保护,而且获得免除租税徭役的特权,相当于今天的居民身份证。
随着时间的演变,度僧既有限额,且须考试,而私度又获罪罚,于是朝廷依唐代之制,直接出卖空名度牒,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。对于名僧,朝廷为示褒奖,往往赐以紫衣、师号。在出售普通度牒的同时,宋代还公开出卖空名紫衣牒以及师号。
宋代度僧因度牒制度本身的原因而存在着很多问题,其主要表现为度牒买卖的泛滥。
政府出卖度牒最初只是用于筹款赈济,就比如:
哲宗元佑四年(1089),苏东坡守杭州,大旱,饥疫并作,奏请赐度僧牒以易米,以赈饥民。并请得百道度牒,以募役开浚西湖,筑长堤。
其后,出售空名度牒所得之钱,也可以用于各类工程修建、水利运输,以及茶盐资本等方面,同时还可以用作朝廷赏赐、宫中消费等。
至于度牒,有宋一代始终视出售度牒为增加政府收入的重要途径,乃至当钞票(当时称“会子”、“交子”)贬值时,也采用以度牒作价的方式收回,使度牒直接成为货币,投入流通领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南宋时,户部甚至还专门设立买卖度牒的市场,度牒俨然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。
度牒买卖的盛行,为豪富之家从中渔利提供了方便。由于政府大量发放空名度牒,致使课税户日益减少,为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,寺僧和度牒持有者有时也会丧失免税的特权。
据史料记载,度牒发放之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。
神宗时限定为每年一万道,至徽宗时则达每年三万道,至南宋更达每年五、六万道,而乾道三年(1167)竟达十万三千余道。
而度牒之价格,神宗时每道一百三十贯,哲宗时每道一百七十贯,徽宗时每道二百二十贯,孝宗淳熙(1174-1189)年间为每道七百贯,而宁宗嘉定初年(1208)每道竟达一千二百贯。
北宋末年,度牒在财政上的重要性,相当于盐课和商税。
南渡之初,岁入不满千万,而度牒的收入即占其五、六百万。度牒出售之数额,甚至可以作为考察地方官吏治绩的内容之一。
绍圣元年(1094)春,张舜民(字芸叟)出使辽国时,夜宿幽州馆中,见有苏东坡《老人行》诗被人题于壁上。
张舜民甚至还听说范阳的书肆中已在刻售苏东坡的诗集《大苏小集》,可见苏子瞻的才名不仅重在当世,外至夷虏,以爱服如此!
在军备方面,苏东坡到定州后,先是举行了大阅兵。
其时,军礼久废,将吏不识上下之分,东坡就命令一切军礼依照旧典进行:即元帅常服坐帐中,将吏戎装奔走执事。
有个叫王光祖的副总管,自谓老将而不执行,故意称疾不出。苏东坡就召书吏准备上奏,结果还没上奏,王光祖就震恐而出,这件事过后,军中再无敢怠慢军礼者。
从这件事,显露出了苏东坡在治理军队方面的才干。
四月十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