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人才培养计划(2/3)
便如雪片般飞来,说这是乱了文武纲常......"林璃取过案上的珐琅怀表,表盘上走动的齿轮恰似她此刻笃定的心思:"尚书大人可知普鲁士为何能七年击败奥地利?不过是因他们率先创办军事学院,将科技与兵法熔于一炉。" 她铺开一份誊抄的西方课程表,字迹工整如刀刻,"至于教习,我已修书与驻英公使,邀剑桥大学的枪炮专家来华;江南制造总局的徐寿先生,亦愿携其子徐建寅来校教授化学与机械原理。"
议事厅内铜炉篆香袅袅,数位军机大臣交头接耳间,林璃又取出一叠泛黄的舆图:"这些是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绘制的海图,他们既能操舟驾船,又通数学测绘。我们可选拔这样的青年才俊担任助教,让新旧学问在学堂里交融碰撞。"
当晨光刺破紫禁城的飞檐时,林璃终于合上那份凝结着众人心血的章程。窗外,工匠们正将刻着 "武备学堂" 的楠木匾额缓缓升起,匾额上的金漆在朝阳下熠熠生辉,仿佛预示着一个军事教育新时代的开启。此后数月,她频繁往来于工地与书局之间,从天津卫的盐碱地上规划校舍蓝图,到上海码头迎接远道而来的洋教习,每个决策都浸透了她对强军之路的执着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经过数月的努力,武备学堂终于建成。学堂占地面积广阔,建筑风格中西合璧,既有传统的飞檐斗拱,又融入了西式的拱门和穹顶。校内设施一应俱全,有宽敞明亮的教室、设备先进的实验室、开阔的演武场,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。
首批学员的选拔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林璃亲自制定了选拔标准,要求学员不仅要身体素质过硬,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对科技的兴趣。消息一经传出,各地青年纷纷响应,报名者络绎不绝。
经过层层筛选,最终有一百名学员脱颖而出,成为了武备学堂的首批学员。这些学员来自五湖四海,有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,也有家境贫寒但心怀壮志的平民子弟。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责任感,踏入了武备学堂的大门。
在这一百名学员中,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,他就是卫明远。卫明远,卫琳琅之弟,自幼聪明好学,对机械制造和军事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听闻武备学堂的招生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表现,他顺利通过了选拔,成为了武备学堂的一员。
武备学堂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,既有传统的《孙子兵法》《六韬》等军事典籍研读,也有西方的弹道学、机械制图、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等课程。每日清晨,学员们在演武场上进行体能训练,练习骑射、搏击等武艺;上午和下午,则在教室里聆听教习们的授课。晚上,他们还要在图书馆查阅资料,完成作业。
卫明远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热情,尤其是对火器制造和应用方面的知识,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。他常常泡在实验室里,与各种零件和图纸为伴,反复进行实验和研究。
一日,卫明远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,偶然看到了一本关于西方火箭武器的书籍。书中介绍的火箭筒,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。“这种便携式的武器,若能装备我军,定能大大提升我军的战斗力。” 卫明远心中暗想。
从那以后,卫明远便一头扎进了火箭筒的研究中。他整日与教习们探讨技术难题,与同学们交流想法,不断尝试改进设计方案。然而,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在实验过程中,他们遇到了诸多问题,如火箭弹的稳定性差、射程不够远、威力不足等。
面对这些困难,卫明远没有丝毫退缩。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,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,对火箭筒的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优化。经过无数个日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