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天象异变(3/3)
风卷着雪粒子扑在脸上,她却突然展眉轻笑,转身吩咐小厮去请南怀仁。待这位金发碧眼的传教士匆匆赶来,她将星图重重按在石桌上:"南公,我们要让这星斗的真相照亮更多人的眼睛。"三日后,南怀仁的书房里烛火彻夜不熄。这位比利时传教士戴着金丝眼镜,指尖在泛黄的羊皮纸上反复摩挲,时而用鹅毛笔蘸着墨汁记录数据,时而将望远镜对准夜空进行复核。他不仅整理此次 "荧惑守心" 的观测记录,更将二十年来记录的黄道十二宫轨迹、月食周期变化等珍贵资料一一誊抄。案头堆满了《崇祯历书》残卷与利玛窦遗留的星象手记,这些来自东西方的智慧在油灯下渐渐融合成新的篇章。
林璃踏入书房时,正撞见南怀仁对着计算错误的星表捶胸顿足。她拾起散落的稿纸,发现每张纸边都密密麻麻批注着用拉丁文和汉字对照的计算公式。"南公不必焦急。" 她从袖中取出自己绘制的星象方位图,"我已让工部赶制了新的浑天仪,明日送来校准数据。" 南怀仁望着这位东方女子眼中跳动的光芒,忽然想起利玛窦日记里写的 "求知的热忱不分国界",不觉红了眼眶。
书成那日,翰林院的雕版匠人对着满桌图文并茂的星象图啧啧称奇。林璃执笔作序时,特意用朱笔在 "天象之变,非神鬼之力,乃自然之理也" 一句上重重勾勒。她想起幼时在私塾被先生斥为 "女子不应观天" 的场景,笔尖在宣纸上洇开一朵墨花,继续写道:"昔张衡制地动仪,僧一行测子午线,皆为格物致知。今吾辈更当以科学之精神,破千年蒙昧,开万世之明..."
墨香未散的《天工新说》刚落印,琉璃厂书肆前便排起蜿蜒长蛇。青衿学子们挤作一团,争相将铜板拍在斑驳的檀木柜台上,更有赶考举子心急如焚,当场撕下书页揣入袖中,连夜贴在客栈泥墙上,就着油灯逐字揣摩。最令人始料未及的,是御史台那些曾力陈火器营 "虚耗国帑" 的言官们 —— 此刻竟捧着泛黄的线装书登门求见。他们围聚在新铸成的黄铜天文望远镜前,当目镜中月表的环形山清晰浮现,这些饱读经史的官员们终于明白,往日所谓 "天罚示警",不过是星辰运转的自然轨迹。
暮色渐浓,林璃立于火器营观测塔的飞檐之下。望着京城鳞次栉比的屋宇次第亮起烛火,她的眉峰却始终紧蹙。绣着云纹的广袖下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青铜罗盘,二十八宿星图在月华流转间泛着幽冷的光。她深知,深宅大院里仍有人对着《推背图》掐算国运,穷乡僻壤间巫祝们正借星象蛊惑人心。更夫梆子声惊起寒鸦,扑棱棱掠过灰蓝色的天际,这场关乎科学与蒙昧的漫长博弈,才刚刚掀开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