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4章 置办房产 3yt.org(2/2)
正如威尼斯市长路易吉·布鲁尼亚罗一直强调:“这些问题不在于谁拥有这些建筑,而在于他们如何回馈保护城市。”威尼斯市政厅近年来推出“威尼斯居民计划”,对空置豪宅征收附加税,同时补贴本土艺术家工作室。
伊万卡能否成为“新威尼斯人”的典范,或许将取决于她如何平衡私人享受与公共责任。
威尼斯的房地产从来不是普通的商品,而是兼具历史文物属性与金融工具功能的特殊资产。
根据苏富比国际地产最新报告,威尼斯主岛的平均房价已突破每平方米1.5万欧元,大运河沿岸的宫殿式豪宅更是有价无市,一旦挂牌便会被中东土豪、超级富豪、硅谷新贵都会以溢价30%的价格闪电购入。
这种狂热背后,是威尼斯土地的绝对稀缺性,主岛面积仅5.17平方公里,且意大利政府自1987年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,便严格限制新建项目,甚至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也需经过严格层层审批。
一个月前,俄罗斯寡头雷博洛夫列夫以2亿欧元购得威尼斯着名的“Palazzo Diedo”,随后将其改造为当代艺术基金会,被意大利媒体解读为“用卢布购买文化话语权”。
全球高端房产市场呈现出诡异的逆势繁荣,瑞士信贷的分析师指出:“顶级买家将洪水视为‘稀缺性加速器’,越是濒危的资产,越能凸显其不可替代性。”
部分豪宅甚至开始配备可升降的防水玻璃幕墙和私人抽水系统,俨然打造“当代诺亚方舟”。
伊万卡若选择此类房产,既是对冲气候风险的理智决策,也不乏象征性隐喻,她老爸一贯的气候怀疑论立场,与威尼斯沉没的倒计时形成微妙对峙。
艺术史学家玛丽娜·科斯塔指出:“威尼斯宫殿的买家往往需要为修复工程额外支付数百万欧元,但这笔钱买到的不仅是建筑,还有与贝利尼、提香等大师真迹共处的资格。”
据传,伊万卡已接触佛罗伦萨的“Fratelli Tinti”工作室,该家族专长为历史建筑修复,曾参与乌菲兹美术馆的穹顶修复。
这种对文化遗产的“技术性占有”,远比单纯的金钱交易更具深意。
当贡多拉船夫划开清晨的薄雾,威尼斯的倒影在运河中碎成千万片金色光斑。
这座城市的每一扇花窗后,都藏着美第奇家族的借贷契约、拜伦勋爵的情书,或是佩吉·古根海姆的先锋画作。
无论威尼斯未来命运如何,这么多富豪来这里购置房产,都已揭示一个残酷而迷人的现实,在全球化资本的浪潮下,连“将会沉没的亚得里亚海明珠”也难逃被明码标价的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