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贼诗不中和也!(3/4)
>今东坡飘然去国,则奸邪之党,必谓朝廷稍厌直臣,奸邪之辈将趁隙侵寻复进,实系消长之机。苏东坡到了州郡任职,虽足以发其所存,承流牧民,但因设施有限,所利未广。岂若使之在朝,用其善言,则天下蒙福,听其谠论,则圣心有益。行其诏令,则四方风动。奸邪寝谋,善类益进。
因此,赵君锡还是伏望朝廷能够收回苏东坡的最新任命,复留禁林,仍侍经幄,以成就太平之基。赵君锡,字无愧,也许在他自己的眼里,他的这番言论也是问心无愧的吧。
好在太皇太后并没有理会赵君锡之流的所谓好意,不然苏东坡不知该会多么的痛心与遗憾呢!
李方叔来到东坡先生处,给老师讲了范蜀公范镇去世前的一些异象:就在范蜀公将要去世的前几天,他的胡子与眉毛几乎一夜之间全又转黑了,就像是画的一样。
东坡先生认为:这些现象说明了蜀公平素时常静心养气,寿数虽尽、形体将尽但是气血尚且不衰,所以才由内发于外了吧。范公家族的男人大都长有四个乳头,本来就与常人不同,加之又有德如此,当他去世时,必然也会有异于常人之处,不会与万物一样同归于尽,定有一些不为人所知之处。
四月十一日,有谏官上奏,说前宰相蔡确在知安州时,曾作诗借唐朝宰相郝处俊事诽谤太皇太后。太皇太后闻知后,准备将其贬往岭南的荒蛮之地。
蔡确这个人,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,嘉佑四年(1059)进士。初附王安石以进,累擢为监察御史里行。善观皇上之意,与时上下。
及知神宗已厌王安石,即疏其过以贾直。又善以起冤狱以夺人之位而居之。劾罢熊本,遂代其为知制诰。治陈安民狱而劾罢中丞邓润甫,遂得迁中丞。弹劾参知政事元绛,遂得代其位。
三年前,蔡确被罢为观文殿学士、知陈州(今河南周口淮阳县)。次年,因他弟弟蔡硕的事被削夺官职,转任安州(今湖北安陆),又转任邓州(今河南省邓州市)。
对于这样一个人,苏东坡本来是极为厌恶的。但是,东坡先生自认为近来蒙受皇恩特准外任杭州,不敢因为被外放的缘故,便将自己与一般人混同。听到了什么事关朝廷安危与体制之事,自然不敢有所隐瞒或漏报。
东坡认为,关于对蔡确的处置这件事,天下人都在观望着皇帝与太皇太后辉怎样处理。如果处理不当,势必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。苏东坡觉得自己目前仍旧身为侍从,理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:
如果朝廷对蔡确处罚太轻,则天下人一定会说皇帝陛下听到有人诽谤太皇太后而不愤怒,这对于“以孝治天下”的理念是一种损害。如果时加重处罚,则会有人会说太皇太后本来是个宽宏大量之人,其度量可与天地比齐,朝廷不能容忍一些个批评之语,对于实行“仁政”也不无危害。
苏东坡的意思是,有皇帝陛下降下敕令,命令有关部门对蔡确彻底调查。
然后,再由太皇太后亲自下诏说,自己本是有缺点的,怎么会听不进一点不同声音。蔡确本为辅佐大臣,应当知晓必要的臣子大义,现在收缴上来的一些诗文,未必就是蔡确所作。令一切不再过问,其诗文张贴于朝堂之上,这样一来,太皇太后的仁德与皇帝陛下的孝道就全都得以保全。
在苏东坡看来自以为完美无缺的设计,到了朝堂那里却被意想不到地压了下来。也许,朝堂之上的复杂,君臣关系的维系,远不是苏东坡这样一个一腔热血的文人所能揣度的吧。
喜欢大宋网红苏眉山请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