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南迁初越大庾岭(1/4)
八月初,渡彭蠡湖,行豫章、庐陵间。过庐陵时,遇到以宣德郎致仕的原彭泽令曾安止(字移忠)。这个曾安止,居官期间,白天在料理公务之余,总要到农田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。遇到农忙时,他还会帮助人力单薄的农家劳作,一边劳动,一边了解情况,但是从不在农家吃饭。
有一天,烈日炎炎,曾安止劳作到了傍晚,老表硬要留他吃顿饭,为不让老表扫兴,他只好留下来,饭前,他掏出一袋干粮送给该户农家。全家人见状非常惊讶,原来,堂堂县令只是带了一些薯片、两块烧饼下乡充饥。
曾安止非常热爱农业,尤其喜欢研究农作物。
他经常到农田去观察作物,遇到老农总要攀谈一番。他走访了许多老农,收集了大量的农作物优良品种,对繁多的水稻品种的品名、来源、性情以及播种、耕作方法,如何因地制宜等等,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。
晚上,坐在豆大的油灯下,参阅前人的成果,整理当天的笔记,常常到半夜三更,有时通宵达旦。
再加上当时许多士大夫都爱对牡丹、荔枝、茗茶等立书作谱,唯独不见研究农业的官员。
于是,他决定辞去县令,回到“地产嘉禾、和气所生”的家乡泰和,致力于农学研究。许多有识有道之士对他的这一举动有些想不通,他说:“‘农者,政之所先也。’……唯君子不陷人欲之危,故能安;得天理之正而无不适,故能止。‘安止’二字,乃吾所愿!”
诸朋友听后,皆深受感动。
曾安止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,潜心研究水稻栽培,搜集大量有关水稻品种及栽培技术的资料,去世前完成《禾谱》五卷。此书详细介绍北宋江南地区五十多种水稻品种名称、特征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,是继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后又一部农业科学着作。
《禾谱》一书,对本地、对江南乃至对全国的农业发展,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,使广大百姓都能安居乐业。
“安民止乱”正是曾公清正为民的品格。
当时,老曾取出自己引以为傲的农学着作《禾谱》给东坡看,东坡先生见其作“文既温雅,事亦详实,惜其有所缺,不谱农器也”。东坡先生乃作《秧马歌》附其末,用以赞秧马的效率高与节省劳力。
原来,东坡是想起自己在武昌期间,见当地农夫皆骑秧马。这种秧马多以榆枣为腹欲其滑,以楸桐为背欲其轻,腹如小舟,昂其首尾,背如覆瓦,以便两髀,雀跃于泥中,系束藁其首以缚秧。日行千畦,较之佝偻而作者,老佚相绝矣。
也就是说,秧马的腹部用枣木或榆木制成,易滑行,背部用楸木或桐木以减轻重量,形似小船,头尾翘起,中间洼凹,农夫两腿跨坐于船背如同骑马。
插秧时,农夫将船头上的秧苗插入田中,用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,一边滑行一边插秧。拔秧时,农夫用双手将秧苗拔起,捆缚成匝,置于船后“舱”中,这不仅减轻弯腰弓背之苦,还提高了工效。
秧马何时发明已不可考,但最早记载秧马的是苏东坡。
苏东坡在湖北游历时看到当地“农夫皆骑秧马”,想到浙中的稻米的产量为天下的一半,而浙中人却独独不知道使用秧马,就想方设法把这一农具推广开来。后专门作《秧马歌》详细介绍了秧马的形制和使用方法,并在惠州地区宣传和推广。甚至还让衢州进士梁军琯见到张秉道时,让张秉道传授给在阳羡的儿子们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