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9章 选拔人才(2/3)
子军’的选拔,你一定要去试试。以你的聪慧,定能脱颖而出。” 窗外飘来桂花香气,与笔墨气息交织,为这场讨论增添了几分诗意。与此同时,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,十二岁的陈秀儿正蹲在溪边,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着水车的构造图。溪水潺潺,倒映着她专注的眉眼。她从小就对各种机械装置充满好奇,常常琢磨着如何改进农具。当她得知选拔的消息后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“我一定要去,我要学更多的知识,造出更好的机器!” 暮色渐浓,她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,与沙地上的图纸融为一体。
三个月后,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名少年齐聚京城,参加选拔考试。考场设在贡院内,红墙黄瓦间弥漫着紧张的气息。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,少年们便排着长队等待入场,手中紧紧攥着油纸包好的笔墨。肃穆的氛围中,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。
笔试场上,少年们伏案疾书,有的眉头紧锁,思索着复杂的算术题;有的胸有成竹,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。贡院的木格窗透进斑驳光影,在试卷上投下细碎的花纹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陆明远拿到试卷后,快速浏览了一遍题目,心中暗喜:这些题目虽有难度,但大多在他的掌握范围内。他运笔如飞,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大部分题目。然而,当看到最后一道关于天文历法的题目时,他却犯了难:“以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,推算下一次日食的时间……” 他咬着笔头,努力回忆着平日里读过的天文书籍。窗外突然传来乌鸦的啼叫,惊得他手中的笔在试卷上划出一道墨痕。
陈秀儿则在另一间考室,面对地理题目,她沉着冷静。但当遇到一道关于机械原理的题目时,她有些犹豫:“若要提高水车的灌溉效率,该如何改进?” 她想起自己在溪边的思考,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想法:“可增加水车轮的叶片数量,同时调整叶片的角度……” 她的字迹略显稚嫩,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。
笔试结束后,五百名少年脱颖而出,进入实践考核环节。实践考场设在天工院内,摆放着各种工具和材料。车床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闪耀,木工房传来阵阵刨木声。少年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,利用这些材料,制作出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。
陆明远选择了制作一个小型的风车。他熟练地切割木材,组装零件,木屑簌簌落在他的粗布衣裳上。不一会儿,一个精巧的风车便成型了。当他将风车放在风口,看着叶片快速旋转时,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。风掠过他的发梢,带着天工院特有的机油与铁锈气息。
陈秀儿则决定制作一个改良版的汲水器。她运用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经验,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结构。黄铜管道在她手中弯曲成优雅的弧度,竹制活塞严丝合缝。当她的汲水器成功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时,围观的考官们纷纷点头称赞。水流潺潺注入木盆,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。
经过层层选拔,最终一百名少年成为了首批 “科技童子军”。他们被送入天工童子学院,开始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。学院内,教学楼、实验室、操场一应俱全。每天清晨,朗朗的读书声便会从教室里传出:“勾股定理,勾三股四弦五……”“地球绕太阳公转,周期为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……”
在实验室里,少年们充满好奇地摆弄着各种仪器。他们学习化学实验,看着不同的试剂混合后产生奇妙的反应;他们研究物理现象,探索力与运动的奥秘;他们制作模型,将脑海中的创意变为现实。玻璃器皿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光芒,实验台上的酒精灯跳动着蓝色火焰,为这座古老的京城增添了一抹现代气息。
然而,这一切却引起了朝中保守派的恐慌。在他们看来,这些孩子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