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章 雍正的试探(1/3)
雍正帝枯瘦的手指摩挲着密折边缘,青灰色的指甲深深陷入 "林璃公主与江南富商往来密切" 的字迹,宣纸上很快泛起毛边。窗外北风呼啸,铜鹤香炉里的龙涎香袅袅升腾,却压不住案头摊开舆图上那团暗红的血腥气 —— 西南边陲的盐政重地被朱砂重重圈起,层层晕染的墨迹宛如一道渗血的伤口,将滇黔川三省交界的盐场割裂成破碎的版图。"传宁嘉。" 帝王突然将密折掷入鎏金铜炉,火舌瞬间吞噬了那些刺目的文字。腾起的黑烟在蟠龙柱上投下扭曲的暗影,随着炉中噼啪作响的爆裂声,仿佛将殿内的空气都灼烧出焦痕。当密折化作灰烬的刹那,雍正帝喉间溢出一声冷笑,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袖口暗绣的十二章纹,金线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。
当林璃踏入养心殿时,铜鎏金蟠龙柱上垂下的绛红幔帐突然被穿堂风掀起。她睫毛微颤,正对上雍正帝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 —— 玄色龙纹便服裹着清瘦身形,帝王指尖叩击着珐琅彩缠枝莲纹案几的节奏陡然加快,每一下都像敲在人心尖上:"宁嘉,西南盐政混乱已久,私盐横行,税银亏空。" 他突然抓起案头的白玉镇纸,重重砸在舆图的盐区位置,"滇黔川三省盐场,每年亏空竟达百万两!"
镇纸与紫檀木桌面相撞发出闷响,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。廊下值夜的太监屏息跪倒,连檐下悬着的冰棱坠落声都清晰可闻。帝王眼中闪过寒芒,将茶盏重重搁在冰裂纹瓷托上,溅出的茶水在明黄色桌布上洇出深色印记。鎏金兽首烛台的火苗被风拂得剧烈摇晃,映得龙袍上的金龙仿佛在烛火中张牙舞爪。
林璃垂眸望着青砖缝里凝结的冰碴,余光瞥见御案边新换的炭盆,炉中银丝炭烧得正旺,却驱不散殿内刺骨寒意。她瞬间明白了帝王的用意 —— 西南盐区地处烟瘴之地,不仅瘴疠横行,更有土司势力、盐商集团与地方官吏盘根错节。这看似是委以重任,实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试探 —— 若推脱不去,便是心怀异志;若去了却无功而返,同样会被抓住把柄。
广袖如流云般铺展在地,林璃将额头贴在冰凉的青砖上,后颈寒毛因帝王灼灼目光而竖起:"臣遵旨。陛下放心,臣定当竭尽全力,整顿盐政。" 起身时,腰间的和田玉坠不经意撞在青砖上,清脆声响惊起梁间栖息的夜枭。那夜枭扑棱棱掠过殿顶,翅膀带起的风掀动了御案上未干的朱砂密折,露出几行潦草朱批:"其心可测,着意试之。"*
三日后,林璃的车队沿着古西南丝绸之路蜿蜒前行。马车碾过滇黔交界处的二十四道拐,车轮深陷泥泞,随从们只能下车推行。道路两旁是遮天蔽日的原始丛林,瘴气在树梢凝成白雾,不时传来虎啸猿啼。越往西南走,气候越湿热难耐,蚊虫如黑雾般席卷而来,不出半月,半数随从都染上疟疾,躺在颠簸的马车上呻吟。
终于抵达盐区时,眼前的景象让林璃触目惊心。破旧的盐田被齐腰深的杂草侵占,晒盐的百姓面黄肌瘦,衣衫褴褛得几乎遮不住皮肉。一位老盐工拄着竹杖,颤巍巍地指着荒废的盐池:"大人,这盐田早就荒废了。官盐税赋太重,百姓都去私盐贩子那里买盐了。而且,我们还是用最古老的晒盐方法,产量极低,根本赚不到钱。" 他卷起裤腿,小腿上布满因长期浸泡卤水而生的溃烂伤口。
林璃皱起眉头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暗绣的忍冬纹。她想起在天工院研究的 "晒盐机械化" 方案,利用抽水机引海水、传送带运输盐晶,或许可以在这里试行。但推行机械化并非易事,不仅需要巨额资金、精密技术,更会触动当地盐商和官员的利益 —— 那些把持盐政多年的既得利益者,怎会轻易放弃手中肥肉?
果然,当林璃在盐运司衙门提出要推行 "晒盐机械化" 时,立刻遭到了强烈反对